公司活动

【全国有奖征文大赛】4:古道坊茯茶之户县炉客


七十四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讲的是清末发生在陕西泾阳安吴堡民间女首富周莹经商创业的跌宕故事,而剧中所述泾阳特产茯砖茶及其加工制作、经营销售的艰难历程,便是古道坊茯茶的历史缩影。
据史料记载:至迟在宋代,陕西商人就远涉蜀地,把那里的茶叶贩运到西北地区,以换取马匹,变卖生财。而当时“川人不喜经营,尤畏远道,故不能与陕人竞争”,遂使吃苦耐劳的“陕人”得以独擅其利,竟达数百年之久!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年)时,陕西茶马交易的比价亦大致有衡:“凡上马每匹茶40斤,中马30斤,下马20斤”,并形成一套严格的官茶管理制度。直到清代经营五属边茶鼎盛时期,往来于这条“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主要是泾阳、户县一带的陕商。他们因家住关中渭河两岸,自然按地域分为“渭河南帮”与“渭河北帮”。渭河南帮即指户县、临潼、兰田、长安等地的茶商,最多的要数户县人。而户县又以牛东、沙河寨、张五桥等村人居多,以致有“户县帮”“牛东帮”之称,足见其声势之大。渭河北帮即为泾阳、三原、韩城、朝邑(1958年并入大荔县)等县的茶商,其中以泾阳茶商为主,故往往独“泾阳帮”,也算形成大气候。
南北两帮,出门在外,同行同路,互相照应,倒也亲切,并无明显的帮派隔阂。明清时期,这些赴蜀业茶的陕西商人,多在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从事商贸活动,因此被称为“炉客”,这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地缘和商贸传统的古老名词,意即在打箭炉做生意的客商,简称“炉客”。
笔者为户县牛东后生,自幼知道一些炉客的故事,总觉得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神秘感和豪迈感。
“户县炉客”是700多年前由户县牛东村人发起的陕商一族。先辈们最晚在宋元之际,就常年外出“跑买卖”,沿陕川小道向西南从事食盐、茶马、棉布等经商活动。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朝廷为陕西量身制定了“食盐开中”“棉布征实”“茶马交易”等一系列特殊政策。这时,有更多的牛东村人踏上了通往西南、西北的茶马古道。
清末民初,户县在康定的“炉客”商号仅泸河西岸就有40余家,炉客人数少则三千有奇,而德泰和一家商号的普通店员就有120人。当时西康所属的甘孜、炉霍、巴塘都有户县“炉客”的商号分支机构或庄客。“打箭炉”是汉藏回蒙各族“以货易货”的物资交流集散地。先辈们在这里经商大部分为合股经营,也有独家经营、分段经营的炉客,天女散花,分布在安康、三原、泾阳、紫阳、汉中、成都、雅安、康定、巴塘等地。还有好多商号形成了链锁贸易,并向多种民生品牌拓展。民国极盛时期,牛东及其附近的商人们在“打箭炉”的商号就有上百家之多,村中几乎各大家族在康定或巴塘等地皆有堂号和“炉客”。我家邻居对门就住有晚年归乡的崔姓、刘姓和郭姓炉客。
古道坊茯茶的先辈们和户县炉客在茶业经营中,唇齿相依,互相帮衬,留下许多感人故事。牛东炉客后裔纪孝悌、贾鸿卫、孙明海三人多方采访调查,撰写出《炉客之乡》一文,清晰地揭示了户县炉客的基本脉络和概况。文中指出,为了便于相互协作,寄身康定的炉客们建立起了秦商会馆,常在馆内洽谈生意、处理商务纠纷、发布商业信息、组织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茶叶的产地在四川雅安,由陕西“泾阳帮”收购加工,然后将其中的90%以上售给户县的“炉客”,每年达4000驮,每驮四包,每包重60斤,共约96万斤,可见泾户两地茶商密切合作的规模。由此得知,茯茶由泾阳茶商加工制作,户县炉客负责运输出售,是为古时秦商合作的主要模式。时至今日,我们到泾阳茯茶镇一游,加工制作茯茶的作坊随处可见,但在户县乃至牛东却没有制茶人,原因是后者始终只是茶叶的运输商,而非生产加工商,古老的茶马古道及其运输商早已被现代化的公路铁路所取代,此事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