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活动

【全国有奖征文大赛】5:【丹水情韵散文】人生

     父亲在世时,对两样东西特别喜好。一是白酒二是茶,尤其是对茯茶更是情有独钟。
    每天晨曦初露,父亲早早地就起了床,他从柴房搬来柴草,放在火垅里正中间,划燃火柴,用干草把火垅中堆得老高的柴禾点燃了,把那挂在铁钩上的铜炊壶盛满水,便窑柴大火的烧起开水来,边烧水,边将那土陶制成的瓦罐放在烧的滚烫的油心灰里烤,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铜炊壶中的水也烧成了滚烫得开水,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滋”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
    父亲提着陶罐,将泡好的茶,凤凰点头似的冲入洗净的茶杯。他先自己倒满一杯,同时也给我倒了一杯。父子俩坐在木靠背椅子上,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红了我们的脸膛,端起茶杯,先小口的咂着茶水,清甜、醇香,满嘴的甜香。
    据母亲曾经对我讲起过,父亲刚从陕西西安回到老家长阳,特别喜欢喝砖茶,黑乎乎的,用手掰都掰不开。当时我也觉得有些诧异,只是到了后来,我才在网上搜索得知才知道父亲喝的茶叫茯砖茶,是泾阳县的特产。茯砖茶,属黑茶、也称发酵茶始祖。据史书记载第一块茯砖茶诞生于陕西咸阳泾阳县,湖南茯茶泰斗施兆鹏先生为陕西咸阳茯砖茶题字“茯茶之源”。制作茯砖茶最早原料来自陕西、四川,由于后期消费需求猛增,陕西、四川原料以无法满足加工需求,才引进湖南的黑毛茶作为茯砖茶的原料。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计划经济时代,一度停产了,父亲也就喝不上茯砖茶了,就这样又偏爱上家乡的土家罐罐茶了。
    即使这样,但他总也忘不了他曾经工作地的茯茶。
    文化大革命后期,组织上抽调他接受搞专案,有机会又回到了他工作过的地方——西安。特别是到茯茶出名的泾阳去了一趟,到那里一看,傻了眼,泾阳连一个茶树都没有,何来著名的茶叶——茯茶?带着这个疑问,他在从事专案工作之余,问询了当地不少茶商、茶行去追寻泾阳茯茶的渊源。
    泾阳位于秦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
    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
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
    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匠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
    从1068年开始,在泾阳就有了传统的茯砖茶制作。加工茯茶茶叶有三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泾河的水,二是离不开咸阳的气候,三是离不开陈阳寨的手,即天时、地利、人和。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传说班超在沙漠之中遇到患病之人带回驿站,让随商队的郎中诊治,郎中诊断后,确认就是因为消化不了造成了肠胃里食物堆积,俗称积食,而因离开京师洛阳时间太久,所带药物也用完,眼看着无法救治。班超思来想去,最后眼前一亮,让人把所带的茶叶取来,因为茶叶具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当茶叶取来后才发现,全部都发生了霉变,好好的茶叶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金黄色的小斑点,可事已至此,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班超命人把发霉的茶叶在锅里煮了半锅,趁热给病人灌了下去,半晌后,患病的边民肚子咕噜咕噜的响了起来,然后放了几个屁,顿时觉得舒服多了,班超再命人又熬制了一些,给每人喝了几碗,两名边民顿时觉得腹胀慢慢消失了,用手摸摸肚子,硬疙瘩也没有了,连忙跪在地上向班超磕头致谢,问班超是何良方救了他的命?
    班超只能如实回答说是从汉地运来的茶叶。两名得救的牧民回到牧场,将瓷实向他们的部落首领如实做了汇报。次日,班超等人刚要启程,却见不远处一队人马卷着黄沙飞驰而来,近了一看,原来是部落的首领带着礼物前来向班超等人致谢,并花重金把班超所带的霉变的茶叶全部买了下来。于是,从汉地来的茶叶能够治病救命的故事慢慢地在边关一带流传开来,从此以后,丝路商队每年都会带上霉变的茯茶来此地,逐渐的这种茶叶就成了当地边民常年用来饮用的日常饮品。
    父亲边品茶,边向我讲述了茯茶的渊源及传说来,解开了我多年来的疑惑,使我收获颇多。
    父亲的思绪似乎打住了,紧接着又向我传授起“土家罐罐茶”相关知识及烤制工艺:
    烤茶所用的器皿主要有茶罐、传统的搞法用炭火炉,现在演绎成就在火垅柴火燃旺时,把那陶罐,放在明火中烤,直到把那罐子烤红为止。”
   “爸爸,’罐罐茶’还这么讲究,茶往罐子里一放,开水一冲,不就行了!”无所谓的我说。
   “不行,不行,使不得地。”父亲急切的说。
   “要掌握好烤炙茶叶的温度,烤茶罐要烫,水要开。将茶叶罐置于火垅中的明火上烘烤,并轻轻转动茶叶罐。”父亲细细的道来。
   “温度太低,摇不出绿茶的浓真本味;温度太高,茶入罐即焦,茶味全失,不可入口。”父亲接着这样对我讲。
    我目不转睛望着父亲,似乎生怕“土家罐罐茶”这一传统烤制工艺,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失传一样。他接着又说:
“还要用双手摇动茶叶罐,并有节奏地抖动茶叶,使茶叶翻滚,让每一片茶叶都均衡地受热,以便激发出茶叶的内生物质,散发出一般泡茶无法溢出的茶香,这样一次又一次,茶叶在罐中自由跳舞。”
    听着父亲娓娓道来,从中也长了许多书本上学不来的知识。
   “‘土家罐罐茶’很是讲究,我这也是你爷爷、奶奶传授给我的。”他说。
   “嗯,嗯,嗯。”我心领神会。
   “待茶泡沫落下陶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
    ……
   “土家罐罐茶”是我们土家族子民的待客之道。俗话说:“进门三杯茶,寒夜如三春”。将这花香弥漫、茶汤鲜美、入口甘醇,韵味持久的土家烤茶,敬奉给贵客,在这小小的一杯茶汤中尽享山之巅、水之源的高山茶,咂着、品着……
    我想,土家的“罐罐茶”与陕西的“茯茶”从茶艺茶道而言,不正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么?不由得使我感慨到:人生,不过一壶茶。